武当山金顶紫金城 (资料图片)
寺庙道观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武当山地处华夏腹地的汉江上游南岸,属大巴山脉的北部余脉,山势纵横,地域广阔,森林茂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特别是其山势形成了 “七十二峰朝大顶”的自然景观,主峰天柱峰与其它山峰更呈现出神龟形状,这与道教的 “真武崇拜”不谋而合,有 “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说,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历代修道者的首选之地。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并加封武当山为 “大岳武当山”,使武当山高于五岳之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圣地和明朝皇帝的家庙。武当山这种独特的景观和特殊的地位自然受到文人墨客的特别关注,唐代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学家都与武当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就是其中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武当文学作品,为武当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世贞 (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自称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的官衔,抚治郧阳提督军务。万历四年(1576年)六月任南京大理寺卿,因遭弹劾回籍听用,实际在郧阳任职只有一年零九个月。
王世贞在郧阳任巡抚,天下第一山武当山在他的管辖之下,武当山又是明朝皇帝的家庙,朝觐参拜自然是做臣子的职责所在。同时作为郧阳的最高长官,迎送皇帝钦差、过往官员、亲朋好友也免不了陪同登临武当,观光游览。他到郧阳任职后一直郁郁寡欢,移情山水、吟诗作赋对于缓解郁闷的心情也是一剂良药。因此,于公于私他都与武当山有不解之缘。他在郧阳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数次上武当,足迹踏遍了武当的山山水水。
第一次游武当——
尽职责 赏名山
万历三年 (1575)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王世贞第一次登临武当山。这次登临武当主要是参拜朝觐,尽一份新任官员的职责。
纵观王世贞这次的武当之行,有几个特点:
一是游的时间较长。行程安排为四天,这对一个管辖三省六府九州六十多个县的巡抚来说,应该是不算短的时间。
二是游兴很高。尽管四天时间几乎全在下雨,甚至使王世贞衣衫尽湿,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兴致,所到之处或流连于山水,或徜徉于道观,或醉心于谈禅,乐此不疲。
三是访问了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道士范丫髻和武当高僧不二和尚。
三月十六日,王世贞由湖广布政司分守下荆南道参议李日强陪同登天柱峰,在参拜真武、一览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异景观之后返回太和宫。李日强在太和宫神库后院安排了午饭,王世贞推辞不就。听说道士范丫髻居石窦中二十余年,无论冬夏,只穿一件衲衣,一天吃一顿饭,不食油盐,而身强体健,精神矍铄,王世贞很感兴趣,请人招至,与之交谈,令人为其做白汤饭,和他共饮两大杯酒而别。王世贞还写了一首《赠范丫髻》诗,生动地描绘了范丫髻身无长物却逍遥自在的道士生活。
三月十七日下午,王世贞从南岩到北岩访不二和尚。北岩又称隐仙岩、尹岩,在今武当山特区鲁家寨村,因春秋尹喜、晋尹轨隐居此地修炼之传说而得名。不二和尚是明代武当山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高僧,他本名孙国信,北京房山人,法名圆信,又号信翁。他早年到白云山出家,后云游天下二十多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入武当山展旗峰西坡虎耳岩弘扬佛法,明万历三十年 (1602)圆寂,葬在虎耳岩对面的一条山脊上。不二和尚在武当山时间长达42年之久,明代著名文学家汪道昆、王世贞、袁宏道都与他有交往,并为其赋诗作文,袁宏道还为其撰有 《虎耳岩不二和尚碑记》。
当日,听说王世贞要来访,不二和尚早早伫立于岩洞口等候。王世贞身着一身便装,不二和尚见后问: “公贵人,乃羸服耶?”他请王世贞坐在自己的床上,拿出自己采摘的武当山珍沙果请王世贞品尝,然后屏退闲杂人员,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小声对王世贞说:“公自此中来,将毋从此中去乎!奈何自失之?”大意是说王世贞是从红尘宦海走过来的人,以后可不要沿着这条路走完自己的一生,现在有断绝红尘、修行成佛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王世贞听了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自己与这位不二和尚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他会劝自己皈依佛门。接着,不二和尚又教王世贞握拳、闭齿、吞咽津液入丹田的修身练功方法。他们边吃沙果边交谈,谈得很是投机。此后不二和尚又陪同王世贞游览北岩周边景色,并设宴招待王世贞及其随行数十人。王世贞感觉 “蔬豉皆香美”。临别之际,两人双手紧握,依依难舍。这次与不二和尚会面,给王世贞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先后在 《自太和下宿南岩记》和 《由南岩寻北岩谒不二和尚》诗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作诗《赠不二和尚》: “苦无道民好,披缁礼远公。劳师破吾执,所破随亦空。饭罢了无语,趺坐苍山中。”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王世贞参禅问道的心境,对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涯的慨叹,对佛道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是游览了武当山主要的景点宫观,如净乐宫、迎恩宫、玄岳门、修真观、元和观、遇真宫、玉虚宫、龙泉观、紫霄宫、南岩、榔梅祠、太和宫、天柱峰、五龙宫等等,这使王世贞能够全面领略武当山水之奇特、宫观之宏伟、道教文化之源远流长,为他创作诗词歌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这次游览之后他创作了《太和山赋并序》、《自均州游玉虚宿紫霄宫记》等4篇游记,《净乐宫》、《武当歌》、《太和即事四首》等120多首诗歌,把明代武当文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第二次游武当——
会朋友 叙友情
王世贞第二次游武当应是在万历三年(1575)三月底,是陪同他的好友张助甫、张见甫兄弟两人游览。
张助甫、张见甫何许人也?张助甫名张九一(1533-1598),字助甫,号周田,河南新蔡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京城,张九一经人介绍与王世贞相识。两人志同道合,常在一起切磋诗艺,相处甚欢,成为莫逆之交。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世贞父亲因得罪权相严嵩,被关入死牢,王世贞赴京营救,许多门徒旧友不敢再同他接近,独张九一依然如故。张见甫是张助甫的弟弟,名张九二,字见甫,曾任长垣县丞,也擅长诗文。
张助甫兄弟在三月十六日前后已到郧阳,王世贞邀请兄弟两人游览迎恩宫。迎恩宫位于武当山北麓石板滩大石桥南。明代永乐年间始建石板滩大石桥,成化二年(1466)均州发洪水,当地许多桥梁被水冲垮,而此桥完好无损,民间传说是真武大帝显灵保佑的结果,时提督太监韦贵奏请宪宗皇帝于桥南建元帝殿、真宫殿、关帝庙及道舍等建筑,成化十七年(1481)建成,赐额“迎恩宫”,后此宫日渐衰败,现仅留遗址。游览后王世贞作了一首《邀助甫迎恩宫作》诗:“三月花飞懒下堂,出游端自为薇郎。尊前小语青山近,城里玄宫白日长。欲折松枝充尘尾,可辞华土拭干将。人间对有狂名在,不信相逢老不狂。”
第三次游武当——
晤兄弟 了心愿
万历四年(1576)农历六月初一,王世贞第三次游武当。
是年农历六月,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除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取道郧阳,与兄王世贞相会。王世懋 (1536-1588),字敬美,别号麟州,时称少美,嘉靖三十八年 (1559)进士,累官至太常少卿,好学善诗文,也是明代 “后七子”文学阵营的重要成员之一,著述颇丰,而才气名声亚于其兄。
王世贞见到久别的弟弟自然是兴奋不已,兄弟俩促膝相谈,饮酒赋诗,相互倾诉离别之情和别后见闻。王世贞又抽出时间陪同弟弟登武当山,饱览了武当风光。他诗兴大发,先后创作了《太和绝顶赠敬美少参,弟时游自太华,新领部南康,为匡庐主人》、 《与敬美少参登太和绝顶二首》等6首诗记载这次难忘的登游。
这次兄弟两人登临武当山,还做了一件对于他们家族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其父王忬立诗碑。王世贞的父亲王忬,是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王忬是一位正直能干的官吏,曾弹劾罢免东厂太监宋兴,在全国影响很大,在北部边境抗击鞑靼、浙江抵御倭寇战役中立有战功。但因王世贞拒绝奸相严嵩的拉拢,特别是在营救杨继盛、处理其丧事问题上,更是触怒了严嵩父子。严嵩父子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将王忬冤杀。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二人相对而泣,扶丧而归。穆宗即位,隆庆元年(1567),王世贞兄弟为父申冤,得到徐阶等人的帮助,王忬的冤案得以昭雪。王忬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御史巡按湖广任上曾到武当山朝觐游览,并赋七律4首。
这次兄弟两人登临武当山,事先将他们父亲当年写下的这四首诗镌刻在一块石碑上,将这块石碑镶嵌于南岩宫两仪殿前的石壁上。目前,这块石碑完好地镶嵌于南岩著名的“福寿康宁”右侧几米远的石壁上。
为什么王世贞兄弟要将父亲的诗碑于此时立于南岩宫两仪殿前呢?我个人理解这其中有这样几重寓意:
一是表达兄弟俩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王世贞兄弟饱读经书,受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很深,皆是至孝子弟,对父亲王忬怀有极其深刻的感情,即便父亲离开他们已有多年,这感情也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减退。立此碑是他们怀念父亲的最好方式。
二是立此碑再次向世人表明父亲已平反昭雪。父亲被严嵩父子逮捕下狱,以致最后被冤杀,一直是王世贞兄弟两人的一块心病,悲愤、屈辱的心情久久挥之不去,尽管隆庆元年(1567)父亲得到平反昭雪,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立诗碑于此,再次向世人昭示父亲已平反昭雪。
三是向世人表明父亲是位忧国忧民的忠臣。王忬这4首诗除了赞颂武当仙山的奇特神秘、超凡脱俗外,还表达了为明朝皇帝祈福祈寿的愿望以及为朝廷效劳而不忍退隐山林的思想,这是他作为一位忧国忧民忠臣的内心独白。立碑于此,可以让世人诵其诗而知其人。
四是希冀父亲得到朝廷恤典。隆庆元年(1567),虽然王忬得到平反昭雪,但王家没有得到朝廷的恤典,从一定意义上说,平反昭雪是不彻底的。王世贞兄弟对此一直如鲠在喉,向朝廷上书请求恤典而一直没能如愿。武当山为皇帝家庙、道教圣地、天下灵山,立碑于此也有祈求神灵保佑、使其父亲早日得到朝廷恤典之意。王世贞兄弟的这一意愿一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才得以实现,礼部以王忬“破虏平倭,功业可纪,偶以虏众突入,阴触权奸,竟至杀身,死非其罪”为由,替其请旌,题奏“忬合照例祭二坛,造坟安葬”。万历皇帝准旨,五月,又追授王忬为兵部尚书。九月,守官前往王忬墓所行谕祭礼。至此,王忬总算得到了彻底平反昭雪,王世贞兄弟也总算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伤痕累累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虽然朝廷的恤典未免来得太迟了。
五是光宗耀祖,扬名天下。武当山为皇帝家庙、道教圣地、天下灵山,能立碑于此本身就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更何况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朝觐参拜、观光游览络绎不绝,在此立碑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这对于扩大王氏家族的社会影响、扬名天下、光宗耀祖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说过去有这种想法而很难做到的话,那么王世贞到郧阳任巡抚后了却这桩心愿就易如反掌了,所以他们趁兄弟相会、同登武当之机,共同完成了立碑之举。至于碑上为什么不落王世贞的名字,我认为可能是王世贞身为郧阳地方最高长官,为了避免给他人留下非议的口实,有意回避一下,不落自己的名字。
其实在这次会面前数月,王世懋从尚宝司司丞职位上被提升为陕西提学副使,路经郧阳赴任,兄弟俩已经见过一面。从王世贞赠给弟弟的几首诗《闻敬美使秦中,要取道太和一晤》、《敬美尚宝使秦,有江藩之擢,取道郧阳,言别聊而有赠》、《舍弟自均州城楼别后,道寄二诗,有感辄和》来看,他们是游览了均州城的,王世贞还在城楼上置酒为王世懋饯行,而武当山九宫之一的净乐宫就在此地,王世懋又是首次到郧阳来看望王世贞,按常理王世贞肯定是要陪同他游览近在咫尺的净乐宫的。但这次兄弟相见是否登山游览过,由于缺乏资料记载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王世贞在郧阳任上究竟多少次登临武当山我们现在很难说出一个确数,但可以肯定远远不止这三次。在抚郧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世贞数上武当,朝觐参拜,游览观光,创作了120多篇诗词歌赋,堪称是武当文学的集大成者,为武当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武当文学作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取材广博,写遍名山,系统全面地描摹、反映了武当山景观和道教文化。
二是大胆批判,思想深邃。歌咏描摹武当山的文学家数不胜数,作品浩如烟海,但一般都停留在对武当山水宫观的描摹上,具有深入思考性的作品并不太多,总体看来缺乏思想深度。王世贞的武当文学作品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的作品除了描摹武当山水宫观以外,还对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宫观的原因、目的进行了深入、批判性的思考,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思想主题。他的《武当歌》形象地描绘了朱棣大修武当的情景,大胆地揭露了因此而加重百姓负担、百姓苦不堪言的事实,辛辣地讽刺了朱棣求神拜佛、制造“君权神授”谎言的行径。他的《玄岳太和山赋有序》、《净乐宫 》表达了同样的主题思想。在明代武当文学作品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中,王世贞大胆讽刺鞭鞑本朝先皇,不仅在抚郧的官员中绝无仅有,就是在整个明朝的官员中也极其罕见。
三是尽展才思,技艺独步。武当文学作品作者如林,作品浩如烟海,王世贞的作品却技压群芳,丰碑独树,充分展示了大文学家的艺术风范。他的诗文精于用典,长于用史家笔法;气韵高远,形神兼备;注重修辞,语言精炼;体裁丰富多样,各臻其妙。
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又是官职正三品的朝廷重臣,主盟明代文坛数十年,文朋诗友、同年同僚遍布大江南北。他将自己的武当文学作品编入《弇州四部稿》刊行于世,加速了武当文学在全国传播的进程,使其从偏僻的郧阳一隅走向全国,极大地提高了武当文学在明代文坛的地位,增强了武当文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王世贞已经离开我们四百多年了,斯人已逝,诗赋永留,他创作的120多篇武当文学作品直到今天仍然魅力无穷,我们应当很好地整理、发掘、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武当文化的再度复兴服务,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作者简介
王学范,男,十堰人,中共党员,现任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正县级调研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十堰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十堰市老年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十堰市社科联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静远斋诗钞》,主编《古代家训精选》、《王世贞抚郧诗文集》、《郧阳古代诗歌集》、《十堰古代诗歌集》。
☆☆☆ 品质旅游,服务至尚 ☆☆☆武当山旅游线路咨询预定☆☆十堰旅行社☆☆十堰周边游
☆☆☆~ 十堰百分佰国际旅行社 真情服务 ☆☆☆~
24小时咨询热线:
电话:0719—8883686 888159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传真:0719—8881596
微信:Z1990728243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网址: www.chutianly.com
电邮: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人民南路7号长泰主楼215室(三堰加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