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厂区为景区 变田园为公园 变健身为康乐
“舞动农博园·相约在花海”乡村旅游活动现场 通讯员张朝锋摄
浪河镇举办“相逢千年古镇·圆梦浪河三节”乡村旅游活动 通讯员裴建丹摄
丹江口市第二届最美山水公路长走大会活动现场 通讯员裴建丹摄
本报讯 通讯员张海珠报道:近年来,丹江口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变 “旅游+”为 “+旅游”,加快推进该市全域旅游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市13家A级以上景区成功举办 “相约三花节”“梦回桃花源·寻秘古均州 ““品味均州八大碗·畅游武当植物园” “相逢千年古镇·圆梦浪河三节” “舞动农博园·相约在花海”等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共接待游客8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和34.5%。
实施“工业+旅游”行动,变厂区为景区。着力发展水生态旅游。唱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文化大戏,大力培植农夫山泉、武当酒业、武当醋业等水资源型旅游企业。目前,武当醋业结合养生文化开发出武当保健醋;武当酒业以“源头好水”概念开发出特色白酒;农夫山泉成为“保护水资源,感受移民精神”研学游活动主要目的地,月接待学生游客千余人次。着力发展 “绿色”工业旅游。加快柑橘、茶叶、核桃等旅游 “后备箱”有机示范基地建设,在提高旅游商品品质的同时,发展绿色工业旅游项目。圣和茶叶已完成加工厂区及生产基地改造升级,形成集种、采、炒、品于一体的体验式旅游消费模式。着力发展 “红色”工业旅游。深入挖掘 “三线文化”,依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316国道丹江口段沿线军工企业留下的工业遗产,对原有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传承 “三线文化”,形成新的旅游品牌。
实施“农业+旅游”行动,变田园为公园。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广“树上挂果、地上种茶、田间养鸡、花中养蜂”等具有观赏性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让柑橘、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旅游的“嫁衣”,满足全域旅游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不同层次的功能需求。如习家店镇推出“相约三花节”、丁家营镇打造“均州八大碗”等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围绕“三乡工程”,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发展要素与旅游特色资源有效对接,做精武当蜜橘、丹江口翘嘴鲌等“三品一标”特色旅游商品,推动顺鑫牧业、圣和茶叶、博奥水产等企业开发 “源自丹江口”系列旅游产品,实现特色农业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该市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销售额达8700万元。加快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以浪河镇、习家店镇等镇 (办)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加快改善双龙紫云景区、习家店农博园等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围绕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推进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 “三改一整”工程,有效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今年以来,该市重点推进习家店镇五龙池村、丁家营镇花园村、浪河镇浪河口村等9个村第五批 “生态家园”创建工作,帮助21户贫困户开办农家乐。
实施“体育+旅游”行动,变体育健身为康乐旅游。持续举办好亚洲摩托艇公开赛等旅游系列活动。以水为媒、借水之力,以亚洲摩托艇公开赛、最美山水公路长走大会、武当国际演武大会等旅游推介活动为载体,加大景点景区宣传力度,进一步打响“中国水都·亚洲天池”“水润中国心 做客丹江口”等旅游品牌。探索开发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依托金蟾峡景区、南神道景区等优越自然条件,加快生态化、本土化、个性化游步道建设,开发探秘旅游项目。依托环库生态旅游公路、环库绿道,串联沧浪橘海、太极峡景区、习家店农博园等旅游景区,发展自行车骑行、徒步游等乡村休闲旅游。依托浪河镇、均县镇等特色镇,推动房车营地、露营基地建设,开发新兴旅游产品。目前,该市已成功在浪河镇、官山镇等镇 (办)相继举办 “相逢千年古镇·圆梦浪河三节” “探秘南神道·唱响吕家河”等系列旅游活动。武当峡谷漂流、南神道探秘、饶氏庄园露营等成为游客夏日最喜爱的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