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 魅力中卫
谁说大漠不留情
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中卫云中心
万亩生态枸杞庄园丰收景象
传统刺绣做成大产业
“戈壁西瓜”种出甜蜜生活
“麦草方格”创造治沙奇迹
中卫市沙坡头旅游区景色醉人
记者牧羊人周鹏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从甘肃进入宁夏境内后,由南向北斜贯宁夏平原,流程397公里。两千多年来,这里水面宽阔、湿地连片,风景优美、瓜果飘香,素有“塞上江南”之称。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报业协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和宁夏报业协会承办的 “砥砺奋进六十年——全国主流媒体宁夏行”活动,在银川、石嘴山、固原、中卫等地展开,来自100多家中央主要媒体、全国各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党报,以及部分地市级主流媒体、港澳台地区部分主流媒体、部分网络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深入采访。本报受邀参与,采访见证了年轻的中卫市转型追赶、凤凰涅槃的风采。
中卫市位于宁夏中西部,在宁夏、内蒙古、甘肃交界地带。作为宁夏最年轻的地级市,中卫市成立于2004年,辖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和海兴开发区,总面积17391.3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122.12万人。
近年来,中卫市以“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为城市发展定位,高品位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魅力。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城净、设施配套、文明和谐的城市正在中国西部崛起。
乘云而上 蓄势待发
五年前,对建市还不到十年的中卫来说,实现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另辟蹊径”。
关于中卫市,谚语说,“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贫瘠甲天下”,但这都是过去。沙漠、大风、干燥的气候曾是限制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现在,年平均气温8.8℃,光照充足,光伏发电产业迅速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优势,电价0.36元/度,这实实在在的招商“硬件”,助力中卫市发展成了新一代云计算产业集聚区。
对接云计算,中卫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植入具有最大价值的朝阳产业,在国家产业整体布局中,变“跟着东部走”为 “与东部一起走”,变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 “与东部同时起步”。
2013年12月,中卫市以“前店后厂”的创新模式,在市区东北区域画了一个圈,建设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2017年12月12日,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厂商——美国亚马逊旗下云计算公司AmazonWebSer-vices,Inc.宣布,与中国云服务提供商宁夏西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展开战略技术合作,由西云数据运营的AWS中国(宁夏)区域正式开放。亚马逊中国(宁夏)区域正式开放,是中卫市打造中国版“凤凰城”的序幕。
汽车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光伏发电板中穿行,20多分钟终于把人们带到了中卫市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在科技产业园,记者看到,一个个新产业项目正拔地而起。亚马逊云计算中卫合作一期项目3.5万台服务器已正式上线运营,美利云数据中心二期4栋机房主体也已封顶,中国移动数据中心计划即将投入运营。中国联通、人民网、天地通等一批数据中心项目加快推进。达天飞艇、火冰灭火剂、“宁夏一号”卫星、卫星接收天线组阵等一批军民融合项目进展顺利。据了解,2018年一季度,该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速47.7%,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5.9%。
找准特色 产业扶贫
又是一年夏来时,中卫市处处洋溢着生机:一座座大棚内硕果累累,一垄垄蔬菜郁郁葱葱,一张张笑脸喜气洋洋。
在中卫市中宁县玺赞万亩生态枸杞庄园,记者看到,整个庄园保持了原始的地形地貌和千万年形成的宝贵耕作层土壤,采用现代GPS等规划技术,保证枸杞树苗间距行距的标准统一,既有利于机械耕作,又保证了每棵枸杞树有充足的土壤面积和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采用以色列先进的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约了用水,提高了肥效。庄园在完善枸杞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同时,还利用庄园产业基础、园林生态基础和区位交通条件,走产业与旅游文化相互带动的发展路子,开发了枸杞庄园休闲观光和健康养生旅游。每年在庄园稳定就业的周边群众有300多人,季节性务工人员达1000多人,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乡冯湾村,曾是人们眼中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而就在这荒山戈壁之中,一片片绿色的种植基地格外引人注意,基地土壤上“躺”着的一个个又圆又大的硒砂瓜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关桥乡党委书记丁生国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全村通过组建硒砂瓜专业合作社,拥有了一定的销售网络和渠道。2017年,全村种植的硒砂瓜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就达1240吨。与此同时,该村还有2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硒甜瓜种植,去年实现户均收入2.2万元,人均收入在7800元以上。
海原县有悠久的剪纸、刺绣传承,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让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技艺一跃成为带动全县脱贫攻坚的活力产业。在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53岁的西安乡村民夏玉梅告诉记者:“以前种小麦、茴香,一亩地产值不过千余元,现在通过剪纸,每月收入可稳定在2000元。”目前,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已进驻电商企业和刺绣剪纸企业19家,稳定从业人员超300人。同时,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还带动形成了刺绣剪纸专业村24个,培训技能人员达4200人次,其中包括建档立卡户2650人次,年产值达1600多万元,有650户建档立卡户实现了创业增收。
依托 “枸杞之乡”“硒砂瓜之乡”等金字品牌,中卫市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电商销售、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促进农民增收。
沙漠“逆袭”点沙成金
“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俯视下深渊,失足虑不免。”这是历史上中卫市沙坡头区的真实写照。沙坡头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总面积达1068.13平方公里,占版图总面积近五分之一。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沙漠以年均4.5米的速度逼迫人退,压埋侵蚀良田禾苗及沟渠。
如今走进中卫市,不仅感受不到肆虐的风沙,甚至会有一种置身塞外江南的感觉。“中卫模式”的防沙治沙,不仅让这里绿了起来,更让这里的人富了起来。
在治沙实践中,中卫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发明了多项治沙技术和治沙方式,“麦草方格”就是创造这一治沙奇迹的法宝之一。人们用麦草在活动沙丘上扎设方格固定流沙的办法,使肆虐的沙丘穿上了“天衣”,破天荒地被固定住。同时,人们在“麦草方格”里播种草籽、种植树苗,让绿色生命扎根沙漠。经年累月间,“麦草方格”里的沙地上长满了绿色植被,金色沙海翻起了绿色波澜。小小的“麦草方格”确保了包兰铁路60多年畅通无阻。
中卫市的治沙技术已是其名扬四海的金字招牌。连年来,中卫市持续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与“黄龙”打起人进沙退的“持久战”。昔日黄沙滚滚、草木不生的荒漠,如今长满杨树、柳树、槐树以及许许多多、疏密不一的灌木与花草。
截至目前,该市共在辖内沙漠地带扎设“麦草方格”42万亩;建设灌木林42万亩、乔木林2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在辖内北部沙漠边缘建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让“沙进人退”成为历史。
此外,中卫市将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大力营造防沙林和生态风景林,经过多年持续综合开发治理,建成了沙、水、林为一体的沙坡头旅游区,实现了治沙造林与旅游效益的双赢。
如今,在中卫市的“沙岸线”上,一首“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凯旋曲正在谱写。未来,“中卫模式”的防沙治沙模式将随“一带一路”继续扬帆远航,推广到非洲、中东、南美等饱受沙尘暴肆虐的国家和地区,为当地百姓带去福音。
☆☆☆ 品质旅游,服务至尚 ☆☆黄河文化☆☆☆十堰旅行社☆☆十堰周边游
☆☆☆~ 十堰百分佰国际旅行社 真情服务 ☆☆☆~
24小时咨询热线:
电话:0719—8883686 888159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传真:0719—8881596
微信:Z19907282431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网址: www.chutianly.com
电邮: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人民南路7号长泰主楼下215室;